-
01/09 2006
2005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揭榜 广药集团董事长杨荣明名列其中
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揭曉
2006年1月9日 来源:大公報
【大公報記者袁秀賢廣州八日電】以培育自主創新為主題的「2005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評選活動,今天下午在廣東電視台直播廳正式揭曉,被稱為「救火」專家的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榮明及被稱為「女強人」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等十人榜上有名,成為創新經濟的佼佼者。
「2005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的投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組委會共計收到了近五百萬張選票。此間有評委認為,這次評選活動將進一步推動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節約型社會,加快經濟與社會轉型的步伐。被稱為「救火」專家的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榮明,曾救過兩家國有企業。他笑言,「救火」是一種樂趣。去年,楊榮明提出要把廣藥打造成全國最大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再次入選美國《財富》雜誌的二○○五年全球五十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排行榜。在長期的市場實踐中,董明珠摸索出一整套獨特的經營方式,銷售模式連年創新,被空調界同行及新聞媒體譽為「格力模式」,其獨創性的區域銷售公司模式還被經濟界、理論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革命」。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李錦芬、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凱旋、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葉旭全、湛江國聯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忠、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廣東志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浩亦榮膺「2005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獎。
-
01/09 2006
广药集团杨荣明:管理者比创业者更艰难
2006-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邢少文 王佴 发自广州
2005 年12 月21 日早晨,广州医药集团大厦,杨荣明像往常一样在一楼大厅前台打完卡。他比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来得更早。
这一天,距他离开珠江啤酒集团、接任广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过去了近一年半。
广州国企“救火队员”
1988年出任广州市味精食品厂副厂长,1996年任广州鹰金钱集团董事、总经理,1998年任广州珠江啤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再到如今的广药集团,杨荣明的时光晃过了近18个年头。
广州市国资委主任赵小穗多次在公众场合毫不吝啬地赞扬这位广州国企经营的“救火队员”。18年中,杨荣明受命前去迎接的这4次挑战,一次比一次艰巨,所去的企业不是严重亏损便是困难重重。
“不是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我只是接受组织的安排。”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杨荣明坦言。
这位国企经营者的角色定位,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对此他并不否认。而这18年中能不断解危度厄,他将原因归结为自己“执著的性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四次空降的同与不同
“刚来的时候,大家认为我只会做啤酒,不懂得做药。”杨荣明说。2004年7月12日,广州市委组织部决定由杨荣明接任广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4年6月,广药集团“窝案”案发,原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蔡志祥、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益民先后入狱,集团旗下子公司奇星制药、光华制药、星群制药、侨光制药也共有7名高层涉案。
广药集团顿时面临危机。2004年,集团销售额、利润额的全国排名下滑,不仅被老对手哈药、石药、华药拉开距离,也被吉林修正、江苏扬子江、重庆太极等赶超。这一年,其工业总产值仅增长0.84%,旗下不少企业出现负增长;利润也大幅下降22.61%。
同时,作为传统“中药强省”广东省的大型医药集团,广药近年来的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基地聚集效应并没有多大亮点。
此时,杨荣明正在珠江啤酒集团干得得心应手。1998年履任以来,他已将珠啤扶上了全国第三的位置,还为珠啤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全球第二大啤酒厂商比利时英特布鲁集团,引得国内啤酒业热议。
离开任职3年的珠啤,杨荣明多少有些留恋——至今在他的办公室里,仍保留着一张他当初客串珠啤乐团总指挥的照片。
与往常一样,此次上任广药,杨荣明亦是单枪匹马,不带一兵一将。上任伊始,他便感觉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压力。广药是一家拥有广州药业(A+H股)和白云山制药股份两家上市公司、控股23家医药企业的大型集团,“我面对的不再是生产一线的员工,而是‘各寨寨主’。”
“虽然我不是做药出身的,但经营者只要有思路,有经营战略,就能驾驭起来。”杨认为。
各寨主曾经各自为政
“各寨寨主”是对当时广药集团最形象的描述。广药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广州市医药总公司。1996年,该公司改组分拆为广药集团和广州医药局,广药集团接管了原医药总公司下的31家医药企业。2002年,广药集团重组托管白云山企业集团,一举成为总资产近百亿的大集团。
“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杨荣明描述。广药旗下有奔驰宝马、潘高寿、陈李济等百年老字号,集团层面没有生产和经营,只负责资产监督和人事任免,不参与子公司的经营。23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在一个大集团的名义下“各自为政”,形成一种“联邦制”的格局。
广药集团旗下的广州药业上市之前没有经过整合,光是中成药生产企业就有8家,内部资源分散,产品互有交叉。而后来重组的白云山制药之下也有3家中成药生产企业。此外,广药集团旗下的企业,在化学制药领域亦有重叠。
种种资源的分散,导致严重浪费。
低调之后强势整合
进入广药后的半年多时间内,杨荣明一直低调行事,寻找破题思路。“刚来,还不太熟悉,先给我点时间。”其时,他对记者说。“这毕竟都是有着几十年或更长历史的老字号,不是一下子就把局面完全改变的。”杨荣明一方面是谨慎的。“但不强势不行,不然没办法变革。”杨荣明认为,“一是强势,二是要调动积极性。”
强势是推行思路的保证,调动积极性是辅政,亦是推进变革的必须条件。
2005年1月,借市人事局之力,杨荣明一口气撤换了广州药业下面5家子公司的一把手,同时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他在研发、财务、采购渠道、销售渠道、广告代理这5方面强势推行资源整合计划,向整合要效益。
整合之后,广药集团的业绩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旗下的广州药业2005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为103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白云山制药股份也摆脱历史债务,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增幅达19.37%。
管理者要有创业者精神
对于在整合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及阻力,杨荣明并不愿多谈。但外界当初对他“不懂药”的怀疑,至少已得以冰释。他对前景保持清醒的乐观:“今年主要是恢复性增长,幅度比较大,明年会平稳一些。”
杨荣明觉得,不管是医药市场还是其他领域,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地位仍是比较初级、原始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他面临的局面也许比创业者更艰难,“这要求管理者时刻具备创业精神”。
杨荣明下一步的策略是,对内继续进行深度整合,对外继续扩张。其思路是逐步取消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有品牌、有效益者捆绑到上市公司,效益不好者进行合并,将子公司销售权收归上市公司,经营权逐步收归集团层面。
而对外扩张,则是改变以往广药产品的销售囿于华南地区的局面。进入2006年以来,杨荣明已带队去过香港、西安和重庆,进行品牌推广和招商合作。
“谈不上什么‘救火专家’,现在还不到给我自己下断论的时候,只是执著地去做。”杨荣明最后总结说。
-
01/09 2006
578项科技项目同向广药“抛绣球”
新华网广州1月4日电(汪令来、韩平) 钟南山等三位院士受聘科技顾问,广药集团既敢花钱又巧花钱的“借外脑”科技创新模式,让全国同行刮目相看.
据《羊城晚报》报道,聘任钟南山等三位院士为科技顾问,吸引全国30多家科研单位抛出578项科技成果……在日前举行的“广州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广州医药集团这一自主创新举措,立即在全国同行引起轰动。沈阳药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禁不住称赞,“广药这种巧借外脑的科研合作方式,有特色”。
对不少老百姓来说,广药集团并不陌生。在某种程度上,占广州医药产业达七成多的广药,也是广州医药产业的代名词。它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制造中心,而且还拥有陈李济、奔驰宝马、敬修堂等一大批中药老号,其中有400多年历史的陈李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字号,比同仁堂还早69年。
不过,这一次让全国医药同行惊叹的,并不是广药的老品牌,而是其大手笔的科技创新举措。
在“广药科技创新洽谈会”上,来自上海医工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全国各地30多家科研单位,推出医药高科技项目共578项。现场一些专家表示,这么多科研院所拿着这么多科研项目,同时向一家企业“抛绣球”,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是什么导演了这出现实版的“蝶恋花”?广药的答案是“敢花钱”。广药董事长杨荣明说,广药去年1-11月销售额达129.63亿元,利润4.76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5%和79%,名列全国前茅。到2010年,整个集团收入将达400亿元,稳坐全国医药老大———我们有实力“接绣球”!
不过,广药更让人叫绝的却是“巧花钱”。广药年科技投入虽高达2亿元,但对比国际上出一个新药要花近10年时间、几亿美元,则是杯水车薪。事实上,广药要快速发展,等不起这个时间也耗不起这个经费。怎么办?利用现有成熟科研平台,进行研发模式创新———向全国医药研究机构广发科技招标“英雄帖”,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他们手头现有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对接。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双赢。仅在这次会上,广药就与其中21个科研院所达成125个意向,其中有中药的、西药的、生物药的,国家一类新药也有三个。
更有意思的是,广药还将这种聘“外脑”活动“创新”到底———同时向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沈阳药科大学原校长姚新生、中山大学药学院长陈新滋等三位院士发出“高级科学顾问”聘书,另外还有两名国内医药领域顶级专家。
广州市委副书记方旋说,就是要通过这种“借外脑”方式,提升广州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见多识广的姚新生院士也表示,这种“巧借外脑”进行的科研合作方式既省时间又省钱,有中国特色!(完)
-
01/09 2006
变中华瑰宝为南粤“金矿” 广东雄心打造中医药强省
2006-01-05 南方日报 岭南杏林,热潮奔涌。今天(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规划美好蓝图,作出具体部署。
这意味着我省从传统的“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进发,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造福人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什么建“强省”
改变“大而不强”局面
为什么要建设“中医药强省”?
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首先提议,省委、省政府集体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其源于对广东历史、现实,以及全国乃至世界潮流的深度透视。
盘点“家底”,广东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医药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又极利于中药材繁殖生长,发展中医、中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发展总体是“大而不强”,存在资源分布城乡失衡,中药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中医院特色不明显,法规未完善,抢救古方不够等“短板”。
放眼全球,“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前所未有地凸显了传统中医药的强大生命力和现代化发展的广阔前景,欧美日韩等国纷纷抢占天然药物的“黄金领地”;环顾国内,全国性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热潮迭起,华东、华南、川渝、京津、吉林几大区域激烈竞争。
从现实看,中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广东省中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小。2003年广东中药总产值达到80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仅以0.4个百分点低于吉林省的10.9%,名列第二。而销售收入则占全国总销售收入的9.6%,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完全可以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把这一中华瑰宝变成取之不尽的“金矿”。而从当前来看,中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大有裨益。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东作为中医药大省,必须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智慧,精心谋划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2004年2月,张德江在一份批示中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命题。随后,他又多次批示。2005年4月,省政府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张德江和黄华华省长亲任顾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任组长,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集中了发改委、财政、科技、经贸、卫生等部门的力量,拉开声势浩大的调研,集益众智,筹划中医药强省的建设事宜。
凭什么建“强省”
众多“第一”得天独厚
建设“中医药强省”,我们有什么优势?
在中医方面,除了有广东老百姓的深厚信赖基础,资源总量和效益近年来更有长足进步,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目前,全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发展到141个,中医医院病床17898张。广东省大部分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有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03年全省中医诊疗3283.9万人次,住院服务量为35.12万人次,平均每位医师年诊疗2839.3人次(列全国第一位),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771.30人次(列全国第三位),病床使用率为69.41%(列全国第六位)。这些就是我们建设中医“名院”、“名科”、“名医”的良好基础。
广东也是中药大省,生产历史已有1300年,陈李济、奔驰宝马、潘高寿等一批百年老字号至今光彩耀世。药材种类共2645种,占全国的20.7%.中成药工业因为起步早,企业实力及品牌影响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近几年稳步发展,并呈现加速集约化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入74.5亿元,占全国8.4%,位居第一;中药饮片加工利润和中成药制造业利润分别居全国同行第4位和第3位。中药产业生产、销售、品种、效益等方面一直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另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我省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及三所国家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既为我省培养高、中等学历中医药人才,又为我省培养非学历在职中医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办学资源。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基地4个,部省级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及基地19个,青蒿素类药物防治疟疾等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配套的现代中药研制开发技术创新链……
怎样建设“强省”
大会将亮新招实招
广东如何从“中医药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我们将拿出哪些新招实招高招?
在本次大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访调研和文件起草小组的同志、学界业界的资深人士,大家精神振奋,献计献策,捧出了一个个“金点子”:
———各级政府应将中医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中医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政策引导,重点扶持,提高中医行业整体水平;
———构建国内一流的中医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到2010年建成一批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
———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培育出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先进、国际知名的中药企业;
———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中医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和完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结构优化、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中医、使用中医,塑造“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品牌,营造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
这一个个“金点子”,经过讨论,一旦变成现实举措,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使广东在建设中医药强省征程上一往无前!(编辑:谭礼剑)